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于子茹 欒菲 陳杰)小到生活中的增減衣物,大到經濟社會發展,氣象扮演著重要角色。
“新中國最早的氣象事業起源于延安,我們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70多年來,氣象業務體系不斷完善,不管是城鄉,還是社區,氣象服務已經基本惠及到了每個群體、每個角落?!敝袊鴼庀缶贮h組書記陳振林在接受新華訪談專訪時說。
立足于“早” 著眼于“防” 準確把握天氣氣候變化規律
今年的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
“保護天氣、氣候與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标愓窳指嬖V記者,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今年世界氣象日定這樣的主題是為了呼吁公眾增強保護天氣、氣候和水的意識。
他介紹,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規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今年以來全球多地就已出現極端寒潮和強降雨天氣。而在中國,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預測,今年我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汛期局地發生極端性強降水的可能性較大,防災減災形勢嚴峻?!?
“在這種固有規律被打破的情況下,我們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大并深化對新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立足防大汛、抗大旱、防大災,未雨綢繆、超前部署、提前準備?!标愓窳终f。
今年以來,中國氣象局已多次就做好汛期氣象服務、江河流域氣象服務等進行部署,提醒各行各業、社會公眾立足于“早”、著眼于“防”,全方位提早采取應對措施。
作為加強氣候變化教育、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的重要途徑,氣象部門每年在世界氣象日都會舉辦科普活動。
今年,全國各級氣象部門重啟世界氣象日線下科普活動,通過“請進來、走出去”雙向互動,一方面邀請公眾參觀氣象臺站、觀測站(場)、科普展廳,體驗通過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展示的氣象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推進氣象科普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提升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的氣象防災避險能力。
“希望通過這些科普活動,讓公眾更好地認識我們的地球,認識天氣氣候與氣候變化,了解大自然變化規律,了解其如何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人類未來的發展,最終全社會攜手努力,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标愓窳终f。
錨定提高預報準確率 攻堅克難一直在路上
提到氣象,人們首先會想到天氣預報。
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暴雨預警準確率已達到91%,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42分鐘。這么精準的天氣預報是如何做到的?
“實現精準的天氣預報需要依靠先進的氣象觀測技術和數值預報技術,需要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的有機聯動?!标愓窳指嬖V記者。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由7個大氣本底站、27個氣候觀象臺、近7萬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12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242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顆在軌運行的風云氣象衛星等組成。
有了數據,就有了天氣預報的原材料。氣象部門利用超級計算機,依靠數值預報技術得出初步的預報結論。
我國現在已經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值預報模式——中國氣象局全球同化預報系統,今年年初,該系統在北半球可用預報天數首次突破8天。陳振林告訴記者,這也意味著對未來8天的預報可以做到“八九不離十”。
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也是我國氣象工作者孜孜以求并為之長期不懈努力的方向。在預報員隊伍的不斷分析、訂正以及科學進步的“加持”下,天氣預報才越來越精細化、智能化、無縫隙。
陳振林介紹,氣象部門不僅可以預報未來幾分鐘到幾天的天氣,還可以預測未來月、季、年的氣候,甚至可以對未來幾十年、百年的氣候變化趨勢進行預測;不僅可以做到一個城市的預報,還可以精細到空間分辨率為1公里的格點區域預報。
“當然,大氣系統為非線性系統,就像公眾所熟知的‘蝴蝶效應’,說的就是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标愓窳纸忉尩?,大氣運動的混沌性決定了天氣預報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誤差。
“雖然天氣預報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氣象部門一定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因為我們一直在追求更精準天氣預報的路上?!标愓窳终f。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陳振林接受新華訪談專訪。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氣象大有可為
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為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談及氣象現代化建設,陳振林認為,中國的氣象現代化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氣象工作也會有新的重點?!标愓窳指嬖V記者,氣象部門要進一步拓展氣象服務領域、不斷夯實氣象服務能力、不斷延伸氣象服務觸角。
陳振林舉例,為了更好地服務好經濟建設,氣象部門拓展專業氣象服務,為各行各業提供“定制”服務。目前,中國氣象局堅持“一部一策”“一企一策”,已向50多個部門、行業單位和央企提供定制化服務。
針對108條受濃霧和道路結冰等惡劣天氣影響較大的路段,聯合公安、交通運輸部門做好惡劣天氣情況下交通安全聯動預警處置工作;精準靶向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千家萬戶,延伸至快遞員、農機手等重點行業從業人員;遇有可能對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氣象災害時,氣象部門會及時“叫應”,直接提醒相關部門和鄉鎮村責任人以及需要幫助的群體采取防御措施……
“有人把氣象服務比喻為‘一把鹽’,這表明氣象服務既稀松平常又不可或缺?!标愓窳直硎?,目前,氣象與各行各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越來越重要。
藍圖已經繪就。陳振林表示,氣象部門正全面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確定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持續增強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服務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标愓窳终f,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愈加緊迫。
他認為,氣象部門需要不斷完善對地球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手段,不斷改進對大氣圈及其他相關圈層的認識。
今年3月20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發布,為各國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陳振林表示,未來,中國氣象局還將持續提升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繼續向國際社會積極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攜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