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華網
  • <s id="9r2ye"><object id="9r2ye"></object></s>
    <span id="9r2ye"><pre id="9r2ye"></pre></span>
  • <dd id="9r2ye"></dd>
  • <progress id="9r2ye"></progress>

        <button id="9r2ye"><object id="9r2ye"></object></button>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04 09:56:08
        來源:光明日報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字體: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黨中央對“三農”發展的理論認識在深化,我國的“三農”工作也站在了新起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需要。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是針對“三農”發展和城鄉關系調整的戰略部署,也是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的關鍵環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初始條件、預設目標、實現途徑、保障措施等具有系統性,深入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涵,對我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價值。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是完整的理論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就具體行動而言,我國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要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根本要求,在農村領域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不能“選擇性”地基于單個維度來理解鄉村振興的價值取向。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立足于農村的稟賦特征,通過體制、政策、技術、經營方式等創新來形成農村發展的新型動力源泉;必須回應農村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推動糧食產業和非糧產業、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等的協調發展;必須發揮農村的生態環境優勢,將產業生態化、投入減量化、生產循環化、經營高效化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必須推動農村商品和要素的更廣范圍、更深層次開放,在推動農村特色產品開發和勞動力外流的同時,將城市的資本、技術、信息等引入農村;必須以保護和增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使鄉村振興成為城鄉居民共創、共享發展成果的過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內的系統工程

          鄉村振興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旨在推動農村各領域的發展,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村的體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發展內涵的“全面”,農村的不同領域存在著交叉嵌入關系,城鄉二元結構表現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據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應強調全面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要發揮農村不同層面之間的相互支撐作用,例如在社會層面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在經濟層面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又要錨定現階段農村發展的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突破??紤]到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來源于要素配置效率,我國應以提高農村要素生產率特別是勞動生產率為突破口,放寬農村要素流動空間和農民要素配置權利,推動農村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融合,以農村生產率提高實現城鄉收入和消費差距的持續縮減,以產業興旺為牽引帶動鄉村振興各個領域的持續發展。

          在城鄉一體化框架下,依托城市和農村的共同發展來實現

          當前我國城鄉間商品交換頻繁、要素大規模流動,城鄉空間分布和產業結構均出現了“亦城亦鄉”的中間形態,這意味著城鄉結構發生了深刻轉變,城鄉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緊密關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跳出“就農村談農村”的思維,在城鄉一體化框架下,挖掘和釋放城鄉共同發展的潛能,通過農村的功能擴展、優勢發揮、價值增強來實現現代化。
          在操作層面,需強調農業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的獨特功能,立足于推動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激活農村產業蘊含的生態、文化功能和要素再配置潛力,為居民提供具有復合特征的服務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提高農村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推動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依靠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引導城市人口和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利用市場力量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將異地城市化和本地城鎮化結合起來,推動縣域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農民就業、農民增收和人地關系的改善功能,為農村居民的城市化流轉和本地化發展提供更多選項,增強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功能和農村對城鎮的支撐服務功能。
        【糾錯】 【責任編輯:周亦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