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標更新 包容滋養“文創之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06 09:20:09
來源:北京日報

老地標更新 包容滋養“文創之城”

字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年代記憶傳承不息。在老一輩北京人的記憶中,首鋼是熱火朝天的“十里鋼城”,郎家園6號院是北京工業版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隆福寺代表著老北京的繁華與市井煙火。

  時代在變化,城市在發展,如今科技代替鋼火、文創激活老地標、當代時尚住進古典空間,年輕的人們對這座城市也有了新的期許。這些年,北京生長出越來越多個性化的文創園,在她“文創之城”的背后,有著包容的內核,滋養不同創意和不同個性共存,讓這座超大城市更有“溫度”。  

經過改造的首鋼三高爐成為京西一處別具特色的活動場所,夜晚亮起紅色燈光后更添科幻色彩。記者 鄧偉攝

  后冬奧時代的首鋼答卷

  高端產業加快聚集,吸引256家企業入駐,注冊資本總額近400億元

  舉辦服貿會、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星光獎”等40余項大型活動

  超過100萬人次參觀了首鋼滑雪大跳臺

  今年春節總入園客流量達20.6萬人次

 首鋼園:從“銹帶”到“工業迪士尼”

  走到首鋼園內寬闊的十字路口處,劉永亮時常想起二十年前作為普通工人的自己。烈日當頭的夏天,首鋼園三號高爐旁,20歲出頭的他正在把火車車廂一節節連上,火車拉著幾千攝氏度的鐵水去往鋼廠。熔化的鐵水像近在咫尺的太陽,烤得人臉滾燙。

  那昔日熱火朝天的“十里鋼城”,如今已矗立起十幾米高的LED大屏?;疖嚧┬?、高爐滾燙、鋼花四濺的畫面,都被定格在另一個時空里。

  首鋼的搬遷、轉型發展之路,與兩場奧運會緊密相連,新首鋼因夏奧而生,因冬奧而興。

  北京申奧成功后,為改善北京生態環境,首鋼實施鋼鐵業搬遷調整。劉永亮和一批工友留在了首鋼園,看護機器設備。

  2013年,首鋼園內西十筒倉片區,要改造為冬奧組委辦公區。劉永亮又開始忙活起來,組織施工,拆除原先儲存煤炭、礦粉的料倉以及設備的鋼結構,將筒倉與冬奧功能適配。

  2017年,首鋼園區內要建設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當時34歲的劉永亮,又有了“新任務”——學習制冰技術。冬奧會期間,劉永亮在首都體育館參與了花樣滑冰與短道速滑賽事的冰面保障工作。冬奧會后,他繼續在首鋼園制作、維護冰面,為冰上俱樂部、各類體育賽事服務。

  2022年2月8日上午,中國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谷愛凌在首鋼滑雪大跳臺以第三跳驚人的發揮,拿下其冬奧會的首枚金牌。她凌空而起的身影后,4座灰色的冷卻塔成為奪冠畫面的背景。一時間,最美水晶鞋、時空雪飛天、工業迪士尼、京西新地標等美譽紛至沓來,代表了中外媒體以及運動員們對首鋼大跳臺的盛贊。

  2018年11月23日,三高爐改造后的“首秀”是作為奔馳新車發布會場地。在三高爐身上,“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被具體化。2022北京時裝周首秀、2022年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節、體育論壇、音樂會、展覽等活動紛紛在這里舉辦。

  首鋼園里,又一高爐改造而成的“超體空間”即將亮相。它不僅定位于華北最大虛擬現實體驗中心,也是一個將VR/AR技術和工業遺存結合的國際文化科技樂園,讓市民游客沉浸體驗潮流科幻產品。

  目前,首鋼園已經聚集了航天科工智能院、中國移動咪咕、中關村科幻產業創新中心、元宇宙前沿技術中心、光場公共技術平臺等一批大中小企業、一批公共技術平臺、一批創新型場景。

  冬奧元素、科幻與科技,創新代替鋼火,作為新鮮的血液流淌在首鋼園。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里,昔時的工業遺產,正在以嶄新的方式融進北京城中。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指出,首鋼改造的歷程“可以證明奧運會如何助力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

  現場

  當游客來到首鋼園

  首鋼子弟李女士雖然從小就跟著父母進首鋼,卻還是第一次和這些鋼鐵建筑離這么近?!笆卒搱@太好拍了!”她說,“隨手拍幾張都是大片”。

  社交平臺上,流傳著不少關于首鋼園的“打卡攻略”——當一名游客來到首鋼園,可以怎么玩?

  “懂行”的游客都知道,最快了解首鋼園全貌的方式,莫過于從空中俯瞰,將星羅棋布的工業遺存盡收眼底。從首鋼廠東門新址廣場進入,一路往北,大約走5分鐘的路程,便來到了全長約3.4千米的“空中步道”(首鋼高線公園)。

  這條由蒸汽管道等組成的工業架空管廊,幾乎貫穿于整個廠區。這里過去連接著不同生產環節,如今連接起新首鋼的不同功能區。在傳承工業特色風貌的同時,可以為訪問者帶來不同層次的觀景、休憩、健身體驗。

  由原首鋼煉鐵廠一、三號煉鐵高爐壓差發電站改建而成的星巴克門店,同樣是必到“打卡點”。這家分店被稱為星巴克“全球最‘鋼’的一家門店”,來此不光為喝杯咖啡,也為一睹工業建筑的美感。

  如今的首鋼園,已成為了一個集工業文化、旅游娛樂于一體的“打卡地”。很多人來到首鋼園遛彎兒、遛娃、拍照、跑步,工業遺產旅游已成為現代人們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的新方式。 (王景曦)

扎根CBD核心區的郎園Vintage,已成為創意辦公、藝術體驗、時尚消費的文化空間。記者 武亦彬攝

 郎園:從廢舊廠房到文創地標

  2015年,宋秀平第一次走進郎園Vintage的園區?!跋袷亲哌M了一片世外桃源”。作為首創郎園品牌總監,他看到CBD的車水馬龍和郎園的安靜形成了明顯對比。

  這里是郎家園6號院,曾是北京萬東醫療設備廠的廠房。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北京CBD中心區的開發建設,工廠逐步拆遷外移。2009年,這里開始打造文創品牌。

  盤活一個從廢舊廠房里生長出來的文創園區并非易事。郎園Vintage的園區體量并不大,只有兩萬九千平方米。首創郎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春燕和團隊成員開始思考:如何能做出園區的文化多樣性?

  她記得,最開始起步時,郎園團隊利用園區的自持空間,每周六定期舉辦電影自習室的活動,剛開始很冷清?!叭俗钌俚囊淮?,全場只來了兩個人?!眻猿至税肽旰?,活動漸漸有了名氣。

  2015年開始,郎園越來越多地舉辦面向公眾的文化內容活動,戲劇、音樂演出、電影、圖書市集、文化沙龍,甚至有人從香港專門飛到北京,只為在郎園看一場昆曲表演。久而久之,文化內容逐漸IP化,衍生成了文化產品。

  2017年,郎園Vintage的經驗開始在全國輸出,先是杭州,之后是烏鎮、上海、廈門。

  如今,郎園Vintage逐漸成了北京的文創地標之一。郎園品牌也陸續孵化出北京市級文創產業園區郎園Park、北京市首批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郎園Station等品牌空間。

  對61歲的北京人秦玉珠而言,郎園Station園區功能齊全,是周末帶孫女活動的好去處。這個項目位于東北五環內,前身為北京紡織倉庫。和郎園Vintage身處CBD中心區的地理位置不同,郎園Station的項目偏遠。為了驗證郎園的運營模式,2019年,首創郎園與土地所有權人合作,開始轉型之路。

  在趙春燕看來,郎園Station地理位置靠近第四使館區,離798藝術區和望京片區也并不遠,周邊還有將府公園天然的休閑環境。為了測試郎園Station文化消費定位的可行度,2019年5月份,郎園Station做了一屆“舌尖上的一帶一路”活動,作為亞洲美食節朝陽區的分會場。三天內,園區迎來了2萬多人。

  在短短幾年內,郎園Station成功吸引了13億元的社會資本進入園區內投資,成為北京市首批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

  作為工廠里長大的孩子,這里早已不是秦玉珠記憶里的廠房。但她覺得,如今的文創園,或許是兒時記憶中那些工廠的“最好去向”。

  親歷者說

  讓大家看到它曾經的樣子

  郎園最初開始改造時,首創團隊并不懂文創園區的改造規則,首創郎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春燕便組團去上海新天地、上海8號橋創意產業園區以及北京的798藝術園區學習。

  她記得,在看過這些文創園后,最大的感受是,“一個繁華的城市中心有一個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建筑物存在,你會覺得它的存在是比現在蓋的高樓大廈更能觸發心底的東西。這也許就是歷史建筑的力量?!?/p>

  改造郎園時,趙春燕始終遵循一個原則:保留下那些能體現時間和歷史的東西。

  首先是植物,植物是最能體現時間的東西之一。郎園里有一面爬滿了爬墻虎的墻,為了保護這面墻,每日施工時,趙春燕便站在墻邊,時刻提醒工人在修繕時不要破壞爬墻虎的根莖。

  其次便是建筑本身。趙春燕說,在客戶入駐園區后,園區規定所有客戶改造房屋方案通過的前提是不能破壞工業遺存的部分。

  令首創郎園品牌總監宋秀平印象最深的是郎園Vintage內良閱書房的改造。良閱書房所在的空間是這個車間的配房,體積矮小,有一處露天的空間栽種著兩棵老樹。在改造時,保留了舊廠房原先的老樹和舊墻皮,在外圍將建筑做成了一個玻璃盒子樣式。

  “雖然改頭換面,但是能讓它有一個脈絡,讓大家看到它曾經的樣子?!彼涡闫秸f。(周思雅 陳曉舒)

隆福文化中心將傳統建筑和現代設計結合呈現,成為京城知名文化活動空間。本報記者 鄧偉攝

 隆福寺:從老市井到“新國潮”

  三月下旬,春光明媚。走在隆福寺園區,時尚和古典相結合的氣息隨處可見。一棟兩層小樓,特意保留著舊日的紅磚,加以改造之后,變成了一處具有歷史印記的創意空間。一塊牌匾,如果停下腳步,仔細探尋它的故事,就會發現它已經歷數百年滄?!?/p>

  老一輩北京人,大多會懷念隆福寺的市井氣息,年輕人對園區的期許,則多了一點時尚、潮流的色彩,同時充滿了文化感。

  這兩者并不矛盾,就像北京這座城市一樣,它是全新的,也是古老的,是厚重的,也是前沿的。

  小時候就在胡同里長大的咖啡館主理人Lucy,一直覺得在胡同里開一間咖啡館,是一件時尚又好玩的事情。

  2019年,隆福寺園區一期項目落成招商,Lucy在這里開了她的第一家咖啡館?!拔倚r候就住在附近的胡同里,經常來隆福寺,覺得這里的商業氛圍挺好的,所以改造完成后,就首選了這里?!?/p>

  在Lucy看來,改造后的隆福寺,那種“又老又新”的狀態,有點像她小時候胡同里的咖啡館,“這其實就是北京的特色,既傳統又時尚,我覺得這個特色不能丟。但同時,我們是新一代北京人,也想在這里做一些我們這一代人喜歡做的事情?!?/p>

  在更讀書社工作的年輕人小于,也是胡同里長大的老北京。但不同的是,他沒有親眼見過那個充滿市井氣息的隆福寺?!袄弦惠叺娜藗儠f起隆福寺的繁華,但我覺得,現在的隆福寺也有它獨特的美?!?/p>

  如今,閑置老食堂變身為新銳美術館,廢棄舊車庫改造成冰雪運動店,九層商業樓頂上變出了一套空中四合院……在北京市東城區隆福寺,一個古典又時尚的新園區逐漸成型,曾經的老地標開始擁抱“新國潮”。

  在這個空間中,體驗著文化影響力的不只有游客和消費者,園區的經營者也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成長?!吧虘糁g交互式相處模式,也是我們著力打造的重點。每家店雖然都各具特色,時尚、前衛,但相處模式卻像是老北京院子里的街坊四鄰?!眻@區負責人說。

  一個升級后的隆福寺正在不斷打造中,它既古典又新潮,在最古老的城區引領最新的潮流。未來,更多的變化將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涌現。

 規劃

  “繡花式”的改造提升

  隆福寺的變化,從2012年開始。當年,北京市東城區啟動隆福寺地區風貌保護和城市更新項目,隆福寺園區覆蓋范圍內,采取片區式更新的形式,分三期改造。

  園區負責人介紹,第一期可以說經歷了“繡花式”的改造與提升,其中僅設計方案就進行了數十次優化與調整。項目重點營造古都風貌景觀、保留隆福寺歷史軸線、提升胡同步行路線的適宜感。

  2019年,7.5萬平方米的一期開門營業,成為一個融合了城市書房、美術館、藝術街區、共享辦公等的全新文創生態空間。

  據介紹,二期工程已經在緊張建設中,主要圍繞地鐵織補地塊開展區域建設,包括隆福寺東院、隆福寺南坊及長虹影城項目等,預計在今年底即可實現整體亮相。(周懷宗 郭薇 張樹婧)

【糾錯】 【責任編輯:高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