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我國第15個“全民健身日”,漫步街頭城郊,隨處可見徒步、慢跑的健身愛好者?!拔医∩砦铱鞓贰币殉蔀橐环N新時尚。
新疆各地正加快建設體育公園。作為一種新型健身空間,體育公園將體育健身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在綠蔭、山水旁集合了各類運動場地,與天然氧吧相伴,大眾就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就近健身
體育公園受追捧
7月31日,炎熱的天氣讓尋求清涼的人們紛紛走進樹木繁茂、依水而建的公園避暑,而有健身場地的公園更是大眾追捧的地方。
在烏魯木齊市南湖廣場智能體育公園,每天都來晨練的市民王光宇發現,今年新建的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后,每天來鍛煉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喜歡這里的智能健身器械,運動后能直接告訴你運動量和消耗的卡路里?!?/p>
南湖廣場智能體育公園是烏魯木齊市依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改擴建的四大公園之一。該項目投資3200萬元,用于建設烏市天山公園、鯉魚山公園、南湖廣場智能體育公園、南公園4個體育公園。截至今年6月,除鯉魚山公園外,其他3個公園已經完成改擴建并向市民開放。
沿著南湖廣場智能體育公園智能健身步道行進,綠蔭下各類智能健身設施前,人們快樂揮汗。公園東側,一塊3450平方米的場地被劃分為羽毛球場、籃球場和乒乓球場,即使在炎炎烈日下,場地里依然不乏健身游玩的孩子們。
4個體育公園中,烏魯木齊市天山公園的體育健身場地占地面積最大。5800平方米的長方形場地內,設置了5個籃球場、8個乒乓球場、2個羽毛球場,2公里的智能健身步道依托公園主干道一側而建,既方便游客游覽公園全景,也能讓健身愛好者暢快行走其上。
烏魯木齊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劉毅勇介紹,體育公園以體育健身為主要元素,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具有改善生態、美化環境、體育健身、運動休閑、娛樂休憩、防災避險等多種功能。
今年烏魯木齊市通過體育公園項目建設,將新增5個足球場、28個乒乓球場、16.5個籃球場、20個羽毛球場、4條智能健身步道,改造1個乒乓球館,并更新一批一、二代健身器材。
對標需求
建設不搞模式化
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信息顯示,到2025年,全國新建或改擴建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中,新疆將建設28個。
新疆聚焦群眾“健身去哪兒”問題,不斷推進各地州市因地制宜建設體育公園。
阿克蘇地區目前擁有各類體育設施的公園29個,按照國家體育總局要求體育公園建設占地面積不低于4萬平方米的標準,阿克蘇地區已建成3個,分別是拜城縣的喀普斯浪河公園、中央公園、康其濕地公園。
阿克蘇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體育科科長曾鵬介紹,拜城縣是阿克蘇地區避暑勝地,森林覆蓋率很高,綠水青山環抱,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周邊居民健身熱情也很高。阿克蘇地區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打造運動場景,不一味追求模式化,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就近健身需求。
烏魯木齊市天山公園改擴建中,在用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的同時,還利用公園自有資源,自籌資金建設了運動服務站,讓前來健身的游客和市民無后顧之憂。
烏魯木齊市天山公園經營科科長馮寶說:“我們沿體育場地有休息區,場地內有充電寶、飲料售賣機,提供各種體育器材,運動服務站能夠全方位為市民提供健身所需?!?/p>
今年5月投入使用的喀什體育公園,則按照“經濟實用,功能齊全,新穎美觀”的設計要求,構建全新的運動環境,吸引周邊居民前來運動健身。
普及活動
打造全民健身新載體
體育公園成為全民健身的全新載體,新疆各地堅持“體育惠民”原則,推動全民健身活動普及化、簡單化、實用化,逐步形成15分鐘健身健康圈。
烏魯木齊市天山公園中心的體育場地內,所有地面采用懸浮式地板,具有減震、緩震作用,成為青少年的樂園。
家住附近的烏魯木齊市第36中學高二學生艾合散·依拉木江說:“這里剛搭起籃球架時,我就經常來,現在幾乎天天都來,我太喜歡在這里打籃球了?!?/p>
馮寶介紹,天山公園體育場地建成后,前來健身的居民和游客日常早晚有兩千余人,周末四五千人。體育公園內的所有場地均免費使用,而運動服務站提供的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器材,只需2元租金,不限使用時間。
阿克蘇地區擁有體育設施的29個公園、喀什體育公園均為公益性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
夜晚漫步烏魯木齊市的體育公園,白日的暑熱散去,微風拂面愜意涼爽,公園里燈光閃爍,人影綽綽,慢跑、打球、聊天、下棋,一幅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
劉毅勇表示,今后,烏市將充分利用體育公園新建體育場地設施,積極開展“國球進社區”和推動“三大球”項目普及推廣等工作,讓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體育公園,盡享運動快樂。
■他山之石
杭州市:
不斷優化體育公園運營模式
杭州市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全民健身覆蓋人群,做精做細服務工作,讓群眾真正享受到國家惠民政策。
在體育公園建設中,杭州市充分考慮常住人口總量、結構和發展趨勢,優先考慮在距離居住人群較近、覆蓋人口較多、健身設施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區,增強公益性,提高可及性。同時,兼顧中老年、青少年、兒童等人群需求,合理布局各類健身場地及配套設施。
在建設中,不斷拓寬資金保障渠道,統籌運用財政資金、商業貸款等多種資金渠道,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將體育公園內已建成的體育設施納入市政公共設施養護管理,明確資金安排,并充分調動第三方社會資本,尤其是公益性社會資本參與體育公園建設、運行、養護,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贏。
此外,完善利用公共綠地、閑置空間、城市“金角銀邊”等場所建設健身設施的相關政策,優化建設臨時性體育場地設施的審批許可手續。對于政府投資新建的體育公園,鼓勵委托第三方運營管理,向公眾免費開放。探索將現有的體育公園轉交給第三方運營,提高運營管理效率。